寡母的,有什么办法抵挡呢?”
琼奴哭着说:“徐家遭受祸害,本来是由于我的缘故,倘如我再另外嫁人,背弃他们是不道义的。况且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是因为有诚信,抛弃旧日的相好而去寻求新欢,这是忘掉诚信,如果忘掉诚信,或许连猪狗都不如:女儿只有一死而已,怎么肯再嫁给别人呢?”于是赋《满庭芳》词一言表示决心:
彩凤群分,文鸳侣散,红云路隔天台。旧时院落,画栋积尘埃。漫有玉京离燕,向东风似诉悲哀。主人去,卷帘恩重,空屋亦归来。
泾阳憔悴玉,不逢柳毅,书信难裁。叹金钗脱股,宝镜离台。万里辽阳郎去也,甚日重回?丁香树,含花到死,肯傍别人开?
当夜,琼奴就在自己的房间里上吊自杀了,母亲发觉后急忙把她解救下来,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吴指挥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派手下的人把酿酒器全部打碎,又把她们赶到别的地方去住,打算折挫困辱她们。当时,有一个年老的驿使杜君,也是常山人,沈必贵活着的时候与他很要好,他可怜童氏母女孤苦伶丁,就把驿站里一间廊屋借给她们安身。
一天,有三四个穿着军服的士卒,到驿站投宿,杜君问他们从哪里来,其中一个人回答:“我们这班人是辽东某驻防军的士兵,差往广东、广西招兵,暂到这里借宿而已。”
正巧童氏站在帘子后面,发现他们中有一个青年,特别敦厚谨慎,样子也不大像武士,他走来走去,好几次注视童氏,那种凄惨的神色十分明显。童氏心里一动,就走出来问他:
“你是谁?”回答说:“我姓徐,是浙江常山人,小时候父亲曾经为我聘求同乡沈必贵的女儿,给我作妻子,还没来得及成亲两家就出了事:沈家发配南海,而我家到辽东戍边,不通音讯好几年了。刚才进入驿站,见老妈妈的相貌,与我的丈母非常相似,所以不知不觉感慨悲伤起来,并没有其它缘故。”童氏又问:“沈家如今在哪里?他女儿叫什么名字?”
回答说:“女儿名叫琼奴,表字润贞,议亲时年纪十四岁,今天算来,应当十九岁了。只是忘记他们居住在哪个州郡。
已经难以寻找了。”童氏进屋告诉琼奴,琼奴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老天有眼啊!”第二天,她把那个青年叫到房间里,细细盘问,果然是徐苕郎,不过现在已经改名叫徐子兰了,至今还没有娶亲。童氏大声啼哭,说:“我就是你的岳母,你的岳父已经亡故,我们母女流落到这里,真是万死一生,没有想到今天还能够相见。”于是童氏把这事告诉杜君和徐苕郎的同伴,大家都感叹不已,认为有前世因缘。
杜君于是凑钱备礼,给徐苕郎完婚。
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喜悦掩盖不了悲哀,琼奴畅诉内心的感情,不胜凄惨悲凉。于是朗诵杜甫的《羌村》诗说: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两句诗真好像是为我们今天的情况而写的。”徐苕郎真诚恳切地安慰她说:“不要太伤感,愿我们缠绵不解的感情能达到极点,姑且等待来年,我带你们一同回辽东,那么我们夫妻的鱼水欢情,就能永远长存了。”
婚礼之后,徐苕郎同伴中有一个丁总旗的,是一个忠厚的好人,他对徐苕郎说:“你正新婚燕尔,不便就离开妻子,征兵的差使,你就不必前去了,我们会分头到各州府投递公文。你好好照顾家室,暂且在此地等待,等我们把公事办完,再一起回辽东。”于是苕郎夫妇摆设酒席给他们饯行,然后这几个人就起程办公事去了。
不料吴指挥侦知了这件事,就以逃兵为名,把徐苕郎逮捕下狱,并且用杖刑打死了他,然后把尸体藏在砖窑内。又急忙派媒婆去恐吓童氏说:“你女婿已经死了,你可以断绝这个念头了,我将选择吉日抬轿来迎娶你的女儿。如果再不顺从,一定要对你们下毒手。”媒婆请求她们允诺以便好回去复命,琼奴让母亲先答应他们,媒婆离去后,琼奴就对母亲说道:“女儿如果不死,必然要遭受吴指挥的狂暴污辱,我只有等待夜晚自杀一条路了!”童氏一时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