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吗?这是一手功夫。”“谢谢大师傅,没事让他托牛。”“对啦。”“您再给他留下一手。”老和尚心想:这真为难呀,留下什么呢?一边走一边琢磨,一直走到门口了,老员外问:“老师傅,您不再给留手功夫吗?”老和尚心有所思,就说:“老员外,您这不有十六棵树吗?”“不错。”“您告诉鹿儿,要是托牛托累了就让他用左右胳膊打这些树,左右腿踢这些树。但是,这十六棵树要让人看好喽,不能损坏,专让您的少爷练功用。”“您说的这些,我都能办到。”这样,老和尚回去了,依然教把式场,到时老员外爷朴成按时送银子来,这些银子不但够吃、够喝,还有了富余。
三年的光景,青云寺果然发了财。僧众们的僧袍,单、夹、皮、棉一年四季穿戴之物,每人都做了好几身。吃斋的时候全都是大馒头、大米饭。大家伙儿十分感谢宝镜长老。这一天,吃完了早斋以后,长老坐在禅堂里休息。
门头僧“噔噔噔”地跑进来道:“弥陀佛!老人家,朴家庄的朴老员外带着他的儿子来了。”老和尚一哆嗦:坏啦,又给我送来啦!我怎么能再支他个三五年的,我的庙起码够吃、够喝了,我就推了。“弥陀佛,有请1时间不大,老员外带着儿子朴鹿进来了,老和尚一看,朴鹿晃晃荡荡跟半截黑塔一样,又粗又壮,两只大眼睛真有神儿。这朴鹿怎么不发呆了?老员外赶紧跟老方丈彼此见礼。又对朴鹿说:“鹿儿呀,给师傅行礼吧。”“恩师在上,弟子朴鹿参拜。”会说话了。嘿!宝镜禅师很高兴。忙说道:“弥陀佛,起来!起来!您爷儿俩今儿个怎么这么闲在呀?”“高僧呀,我谢谢您啦,您给我们孩子留下的这两手练出来了。”“噢,您说说。”“鹿儿把这头小牛犊子托了三年了。一天到晚好麸子好料喂着牛儿,你猜这牛有多大分量了?
都五百多斤了。但是朴鹿从小就托这小牛呀,没事就托它。这五百多斤的牛托起来,胳膊都不显累。一托就托半天呢!再说这孩子的胳膊也有劲儿了,天天打这十六棵门槐,一胳膊打下去,这槐树‘哗哗’地山响,脚踹也是一样。高僧呀,他越来越聪明了,现在,不但胳膊、腿脚灵便了,而且脑子也灵活了。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宝镜和尚有些含混搪塞地说:”老员外,这个……这是您家门有德呀,练出功来了。“其实,老和尚心里明白,拿胳膊打这槐树,只不过是操练操练筋骨,操练操练皮肤,长进是长进,但主要的功夫是在托牛上,他托牛的时候得用力,牛随着日月增长,力量随着日月增加,他一用力,内五脏全得用力,慢慢地他的脑子开化了。三年了,这是该着的事。”老员外,您把令郎放在我这里吧!他现在行啦。“”您说三年后给您送来,孩子还真成了,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老和尚一想:嘿!这青云寺真是青云直上了。
老员外给了五万两银子,扩大了把式场,重新修建了青云寺。老和尚在这儿辛苦教朴鹿,有这三年的打树之力,三年托牛之功,教给朴鹿浑身横练,骨硬如钢,一口真气能抗刀枪。老和尚教给他一条镔铁虎尾三节棍,棍沉力猛。眨眼间一晃就将近十年,朴鹿都二十好几了,他身体高大,能耐也真好了。朴鹿还有一样本事,能窜能蹦,这可不简单,比傻小子于恒都棒。宝镜和尚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生铁牛朴鹿。这青云寺让朴老员外给布施得也了不起了,置了很多的庙产,再加上僧众们多少也能干点儿活,劳动劳动,就是没有香火收入,也有饭吃,老和尚总算有了功劳,青云寺很不错。
这次尚道明、何道源来了,师兄弟见了面,老和尚才把青云寺的事情说了。和尚传话,“来呀,把朴鹿叫来。”时间不大,朴鹿一挑帘进来了:“师父。”“哎,见你两位师伯。”接着又对尚道明哥儿俩说:“这就是你侄子朴鹿,我给他起的外号叫‘生铁牛’。”“师伯,侄男朴鹿拜见。”两位仙长一瞧,可不是这孩子会说话了。“侄儿免礼。”“多谢师伯。”问了问孩子功夫,嘿!对答如流,一点儿都不傻,太好了。
师兄弟几个说话说长了,才把老剑客爷张鸿钧到北京的事情说出来了。
宝镜禅师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