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的大罪!”这时王生就紧紧盯着太公说,“我读遍了史书,见历史上嘲笑君王的人都没有因而获罪,我只不过在庙里说了几句笑话,难道比在街上或在宫廷里说这笑话的罪还大吗?”汉高祖生气地质问道,“史书上难道还记载有嘲笑君王的事吗?你举例给我看看!”王生说,“我就举大王你的例子行不行?”高祖说,“行。”王生说,“大王你登了帝位后,大宴群臣,给你的父亲太上皇献寿,有没有这事?”高祖说,“有啊。”王生说,“献寿时,你对太上皇说,‘父亲您过去常说我是无赖,没有置下家业,不如我弟弟好。现在你看我的家业和我弟弟比,谁的多?’这事有没有?”高祖说,“有。”王生问,“宫中的群臣听了你的话都高呼万岁,大笑起来,这事有没有?”高祖说,“有。”王生说,“你这不是嘲笑侮慢你的太上皇父亲吗?”太公听后对高祖说,“这人讲的有理,你快放了他吧。不然,你就得把你的杯盘中的食物让给他了。汉高祖默不作声,半天才悻悻地说,“杀了这家伙,怕弄脏了我的宝剑哩!”命人扯着王生的头发打耳光。一耳光把王生打醒了,一看,天已经亮了。用镜子照脸,见脸上有红红的指印,过了好几天才消失。
张 生
进士张生,善鼓琴,好读孟轲书。下第游浦关,入舜城。日将暮,乃排闼耸辔争进,因而马蹶。顷之马死,生无所投足。遂诣庙吏,求止一夕。吏止檐庑下曰:“舍此无所诣矣。”遂止。初夜方寝,见降衣者二人,前言曰:“帝召书生。”生遽往,帝问曰:“业何道艺之人?”生对曰:“臣儒家子,常习孔孟书。”帝曰:“孔圣人也,朕知久矣。孟是何人?得与孔同科而语?”生曰:“孟亦传圣人意也。祖尚仁义,设礼乐而施教化。”帝曰:“著书乎?”生曰:“著书七千二百章,盖与孔门之徒难疑答问,及鲁论齐论。俱善言也。”帝曰:“记其文乎?”曰:“非独晓其文,抑亦深其义。”帝乃令生朗念,倾耳听之。念《万章问》:“舜往于田,号位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问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答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怨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帝止生之词,怃然叹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亦此之谓矣。朕舍天下千八百二十载,暴秦窃位,毒痛四海,焚我典籍,泯我帝图,蒙蔽群言,逞恣私欲。百代之后,经史差谬。辞意相及,邻于诙谐。常闻赞唐尧之美曰:‘垂衣裳而天下理,’盖明无事也。然则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至于滔天怀山襄陵。下民其咨,夫如是则与垂衣之义乖矣。亦闻赞朕之美曰:‘无为而治。’ 乃载于典则云:‘宾四门,齐七政,类上帝,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流共工,放骁欢兜,殛鲧,窜三苗。’夫如是与无为之道远矣。今又闻泣于旻天,怨慕也,非朕之所行。夫莫之为而为之者,天也;莫之致而致之者,命也。朕泣者,怨己之命,不合于父母,而诉于旻天也。何万章之问,孟轲不知其对?传圣人之意,岂宜如是乎?”嗟不能已,久之谓生曰:“学琴乎?”曰:“嗜之而不善。”帝乃顾左右取琴,曰:“不闻鼓五弦,歌《南风》,奚足以光其归路?”乃抚琴以歌之曰:“南风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荡荡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薰薰兮思何传。”歌讫,鼓琴为《南凤弄》。音歆清畅,爽朗心骨,生因发言曰:“妙哉!”乃遂惊悟。(出《篡异记》,明钞本作出《原化记》)
进士张生善于弹琴。好读孟子的书。赴考回乡时游蒲关。进了舜帝城。这时天已经快黑了,进城的人抢着赶马往城门里涌。张生就打马飞驰加快速度,这样马跌倒,不一会儿马就死了。张生无处投宿,就找到一个庙里,求管庙的小官留他住一宿。小庙吏指一指庙侧的厢房说,“除了这里再也没地方了。”张生只好对付着住下来。夜里刚刚睡下,张生就见两个穿红色衣服的人走来说,“舜帝要召见你。”张生就急忙跟着走。见到舜帝后,舜帝问道,“你有什么技艺?”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