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越州后,当地的达官名士或设公宴、或设私宴请他,为的是能一睹他的尊容,亲耳聆听到他吹奏的笛声。当时,正逢越州新有十几位生员考中了进士。这些人家中都有些产业,于是凑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游船上聚会饮酒同乐,邀请李謩上船吹笛,以饱耳福。因为钱多人少,又相约每人可带一位客人同来。其中有一位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到了晚上方才想起这件事,没有功夫去请别人。就近请邻居中的一个孤老头儿。这位老头儿,长久居在这荒田野地里,外面的人情事故一点也不懂得。有数间茅舍只他一人居住,乡里人都称他为独孤丈。第二天,这位进士带着独孤丈人一起到镜湖聚会的地方赴宴。酒宴开始后,只见湖水澄碧、波光荡洋,芳草修林,景物非凡。李謩以手拂笛,立于船边。在桨声款乃中,舟船渐移湖心。此时轻云笼湖,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謩捧笛吹奏,笛声初发,风云齐开,水明林秀,上下澄碧,仿佛如有鬼神之工使之如此啊!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纷纷说:“就是敬天的神乐也没有这么大的神力啊!”独孤丈一言未发。与会的人都脸现不快。李謩也认为这个老丈轻视自己,也怨愤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一曲吹奏出来。曲调更加绝妙异常,在座的宾客没有人不惊骇赞赏的,唯有独孤丈还是不出一言。请他同来的这位进士也深感羞愧,后悔自己带这么个不通人情的孤老头儿赴会,对座上的宾客解释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山村,不与人来往,更是很少进城。对于音乐,他一点也不懂得,请大家不必介意。”四座的宾客同声刺讽独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语,只是微微笑笑而已。李謩问道:“这位老丈你一言不发,是你真的不懂音乐呢?还是一位高人?”独孤丈才慢慢说道:“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音乐呢?”李謩听了这句不太友好的回答后,脸色更加不好看。四座客人见李謩变了脸色,都纷纷站起向李謩道歉,劝慰李謩。正在这时,独孤丈人沉静地说:“请你试吹一首《凉州》吧。”李謩傲岸地捧笛吹了一首《凉州》曲。曲终,独孤丈人品评说:“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错。然而,你的笛声掺揉进去夷狄乐曲,你是不是在龟兹有朋友啊!”李謩听了后大吃一惊,站起身参拜独孤丈人,说:“老丈乃是方外神奇之人,恕我李謩有眼不识。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啊。”独孤丈人又说:“《凉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你自己知道不?”李謩恭谨地回答道:“李謩愚钝顽冥,实在不知道哇。”独孤丈人伸手取笛欲吹给李謩看看。李謩连忙更换一笛,用袖拂试后递给独孤丈人。独孤丈人接过看看,说:“你这些笛子都不堪使用。使用它们的主人都是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只笛子,说:“这只笛子吹到入破时也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謩说:“不敢。”于是独孤丈人捧笛吹起来。笛声初发即响遏云霄,四座震況,李謩恭敬不安地立在那儿一动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丈人停下来,向李謩讲解他刚才吹的谬误所在。李謩完全敬服连连拜谢。待到入破,笛子立即破裂了,不能再吹下去了。李謩再次拜谢,众位宾客彻底折服。会散。第二天早晨,李謩和与会的诸位宾客,一起前往独孤丈人住所等候拜见。到那儿一看,只留有几间空宅,独孤丈人已经不知哪里去了。越州人得知这件奇闻后,纷纷出访,四处寻找独孤丈人,然而始终没有寻到,谁也不知道他去向哪里。
许云封
许云封,乐工之笛者。贞元初,韦应物自兰台郎出为和州牧,非所宜愿,颇不得志。轻舟东下,夜泊灵璧驿。时云天初莹,狄露凝冷,舟中吟瓢,(明抄本瓢作凮,疑当作讽)将以属词。忽闻云封笛声,嗟叹良久。韦公洞晓音律,谓其笛声,酷似天宝中梨园法曲李謩所吹者。遂召云封问之,乃是李謩外孙也。云封曰:“某任城旧土,多年不归。天宝改元,初生一月。时东封回,驾次至任城。外祖闻某初生,相见甚喜,乃抱诣李白学士,乞撰令名。李公方坐旗亭,高声命酒。当炉贺兰氏年且九十余,邀李置饮于楼上。外祖送酒,李公握管醉书某胸前曰:‘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外祖辞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