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爷之为人,不会说瞎话,这回老英雄也说了诳语啦,叫道:“跑堂的你有所不知,我们俩人这是玩笑。”胜爷又说道:“我可并不认识他,我是办案的,这个老头是大飞贼,他故意打扮的这种模样,他将我蒙混啦。你如不信,可以将你们掌柜的请来,我这里还带着批票公文呢。”列位,茶铺饭馆子都明白这个,没有敢验批票公文的。跑堂的道:“老达官你不要多心,我们可不敢验看批票公文。就是这桌酒席你看着怎么办呢?”胜爷说道:“这桌酒席我给钱。”跑堂的说道:“方才你上房的时候,我一失神,那么一害怕,大海碗摔了四个,菜也洒啦。”胜爷说道:“不要紧,损坏什么我给什么钱。”说着话,胜爷由兜囊中取出十几两银子来,遂说道:“这桌酒席,并没有动了多少,你们若是再卖钱是不行啦,你们愿自己吃,愿意送给人,随你们便。”
胜爷将银子放在桌上,披上大衣,提起小包裹,出了酒楼向西而去,心中暗想:“怎么我就想不起来这个人呢?要说是冤家,他为何在茶铺里救我?”信步而行,走到一个大寺院前,心中仍是翻来覆去,就是想不起来那个老者倒是何人。举目一看,大寺前围绕着一圈子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胜爷走到切近,叫道:“众位借光!”一来老英雄那大年纪,二则说话和气,胜爷走到里面一看,又出了一宗岔事,地下铺着一张棉纸,有一少妇在一旁跪着,虽衣服甚旧,然而干净,头上乌云,挽着一个鬏,羞惭惭的在那里跪着,弯弯蛾眉含愁闷,淡谈秋波眼泪汪。旁边站着一位老者,庄稼人打扮,手中拿着一串老钱,有六百来钱。再看棉纸上写着核桃大的字迹,胜爷一看,就知道是教书的老先生所写,笔迹还真挺秀,正楷一笔不苟,上面写的是:“叩恳四方仁人君子,大德爷台:今有小妇人刘门王氏,皆因拙夫以泥水活为生,给大户人家修补楼房,高处失脚,双足摔伤。大户人家慈悲,周济白银五十两,坐食山空,现银两业已用尽,拙夫双足尚未痊愈;小妇人婆母急中生疾,卧床不起,病势甚重,小妇人一家三口,贫如水洗,无隔宿之粮。万分无奈,出头露面,叩求大德爷台,施以资助,周济三文五文,我一家三口死而再生,感恩匪浅。小妇人刘门王氏叩求。”胜爷仔细一看,这位妇人稳重端庄,乡下妇人,老诚溢于表外,并不像招摇撞骗之类,打动胜爷恻隐之心。胜爷心中说道:“谁家这样的媳妇,家中真正是有德。”胜爷想起来与那老者方才吃饭,并未吃好,还花了十几两银子,思索至此,遂对老者说道:“乡下老兄,你们这是什么事呀?”那老头说道:“你看地下那张纸上有字,便是这位苦命妇人的遭遇。”胜爷说道:“我不认识字。”那老者说道:“老爷子,你有所不知,我们在西南乡小刘村住,村中刘姓甚多,我有一当族侄子,是个瓦匠,叫刘三,手艺甚好,就是好喝酒,瓦匠每天是三百钱的工钱,他并不养家,家中生活,全仗我这侄妇十指养活婆母。刘三子与大户人家修理楼房,高处失脚,双足受伤,不能工作,那大户人家给了五十两银子为养伤费。连抓药请先生,把那五十两银子就花完啦,双足仍旧未愈。刘三之老娘一着急,也病啦,现在卧床不起,家无隔宿之粮。小老儿自顾不暇,有心无力,不能周济,我侄妇欲求仁德君子资助,小老儿亦有小恙在身,不能作庄稼活,在家中也是闲着,所以同他出来,为的是有个老人儿跟着。”胜爷说道:“像这样贤德的妇人,为丈夫与婆母之病出来求助,真是难得。我看你们只求助了几百钱,够养病的还是够吃药呢?再说年轻轻的人,在大街之上出头露面,也教众人观之不雅。”老英雄说着话,由兜囊中取出两锭银子,共有二十多两,遂叫道:“老兄,你将此银与这位贤德的少妇拿到家中,请先生抓药养病。”乡下老人忠厚老诚,一看胜爷拿出来那些银子,他倒不敢收啦,叫道:“老爷子,你要腰间有零钱,赏给三十文五十文的,小老儿不敢收这许多的银子。”胜爷向道:“老兄为何不敢收呢?”老者说道:“老爷子,你老人家有所不知,我这个侄子性情乖僻,你老人家给这些银子,我拿到他家中去,刘三若是一多想,说出不通情理之言,小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