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王公公完全不晓得底下人的这些刀枪剑雨吗?那也绝不可能,只是这宫里便就是这样的,来来往往皆为利,熙熙攘攘无真情,王公公自然是乐见自己的干儿子们多出些杀人不见血的狠角色,才好叫自己那大半辈子都没斗的过的宿敌好好瞧瞧谁才是最后的赢家。于是不知不觉间,从喜顺还是王公公面前得宠的干儿子,到喜顺已逐渐说不起什么话来,如意却是一路水涨船高,连昔日里踩高捧低的保禄那一干人都要躲着走了。
但花无百日红,王公公终于是没能熬过那个秋结束,本来实打实的接班人如意却被自个儿身边的狗咬了一口,被算计着掺和进了上面人的夺权纷争。
太监们都是仰人鼻息还想活出个人样儿来的狗,自然知道一击必杀的道理,喜顺对当时那场风波也只知个皮毛,只大概晓得是太后在丞相领头的请愿下欲要垂帘听政,但新皇虽才登基不久,却是半点也不漏怯的,凭着李世姬将军作后盾,手捧先帝传位圣旨来了一出广而告之的“负荆请罪”,以退为进逼得太后只得发誓将养后宫再不干政,但太后吃了这么大的亏又哪里肯善罢甘休?没过多久后宫便传出了柳太妃与侍卫私通的消息,柳太妃出身不高,本为先皇育有一子,但不足岁便因贪玩溺毙在了莲池中,因而先帝去后也悯其遭遇未送入太庙,只幽居深宫带发修行,却不想此遭居然闹出了这样的祸事。本来这也不过深宫寂寞的又一桩寻常事,但巧就巧在那柳太妃与当今圣上的生母情同姐妹,因而圣上便也时常的去探望一二,之前人人称赞的孝心顷刻间也因这一桩艳事而蒙上了些不清不楚的隐晦意味,毕竟太妃如此贪淫,又生得貌美年轻,而今上也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在刻意勾引下的确难免生出些别样的心思来······
这些前朝后宫的你来我往自是神仙打架,那些无法自证的风流传闻也随着柳太妃被处死而掩旗息鼓不再重要,但当时撞破柳太妃偷情的,却恰是正要接替王公公任总管太监的如意,虽然聪明人都知道那个所谓的人证“小太监”不过是个堂而皇之搜宫的借口,但谁又在意呢?事情恐怕还未查明就已经流言满天飞了,太后偏还故作姿态的请求新帝处死那个小太监以堵悠悠众口,新帝自是哑巴吃黄连,为彰显仁君风范,还得留小太监一命,只打一顿逐出宫去也就罢了。
喜顺只想着,要真有福四禄五说的交情,那也便是逐出宫去开始的吧。
昨儿个那几个油头滑脑的小子还在八卦,吃饭的时候只挤眉弄眼的讨论圣上这一手金屋藏娇的赐婚可真是瞒天过海,倒是督主可怜成了挡箭牌,他们却哪里知道,这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这场预谋可能在更早,更早以前,便已有了苗头。
喜顺也是在第一眼见到宋清许时,才陡然想起,
自己居然见过她,甚至还和她说过话。
·······
那可能是喜顺过得最凄惨的时光,但现在回想起来,却也居然是最自在的时光。
喜顺最好的一点便是没甚野心,因此反而能随遇而安,虽遭了顿打但打板子的太监往日里和喜顺关系还算不错,便只光听响,其实并未下手有多重,喜顺还能收拾了几件衣物算不得多么狼狈的被赶出宫,但如意可就惨了,如意是被人裹在破席子里扔出去的,这处西角门并没有近街的繁华,是临近运河的一大片荒地,再往前便是一片低矮的街楼,天色将暗,远远的能瞧见那些牌楼亮起张灯结彩的揽客,一看便知不是什么正经生意,此处西市都是问斩的刑场,能不避忌这血气的,恐怕除了供佛的寺庙,便也只有这春宵红楼了。
宫门又缓缓的闭上了,
喜顺瞧着脚边这裹破席子,还正发愁接下来该怎么办,便早有蹲点捡尸的乞丐蜂拥而上,喜顺好不容易藏出来的体己钱便被搜刮了个干净,竟是连身上这干净的衣裳都差点被扒走,一番兵荒马乱的争夺后,喜顺心生狠意拿出袖刀欲要捅人,乞丐们才见好就收的一哄而散,但也只将将保住了一身衣裳罢了。
俗话说得好:莫与穷人争命。
被这一番抢劫,喜顺当时本欲自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