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3 / 5)

么非要让它发生在夏天啊|||||总之请大家忽略掉吧……|||||

还有,听从小聊同学的建议,写了点注释,不定期补充中~(有点枯燥,不过作者很喜欢其实没有必要太深究啦,没兴趣的大大可以不往下看……)

但以理:见旧约《但以理书》。“巴比伦之囚”时期,先知但以理作为犹太贵族俘虏,被巴比伦王掳到王宫做侍臣时发生的事。开篇的但以理是个俊美、健康、聪颖的少年,拒绝了巴比伦王的种种诱惑(我可啥也没暗示啊~~),坚守着犹太人的信仰和律法。最有名的故事当然是“神秘之手写在墙上的神谕”。

三十个银币:犹大曾经后悔过出卖耶稣,想把三十个银币的赏钱还给犹太祭司,但是被拒绝了。

圣彼得与天国钥匙:耶稣对彼得说:“我给你天国的钥匙。你在地上束缚的,在天上也要束缚;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天主教传统解释为耶稣把权威交托给教会(彼得)掌管。卡尔洛夫和莱涅的多次交锋都在这个塑像下面进行。

赎罪券:引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索(从历史教科书搬的话||||||)。基本的理论依据似乎是“因行善得救”的观念,但被当时的教会歪曲和世俗化应用了。16世纪的人似乎都有莫名的强烈危机感,所以这种不费力的得救方式相当受欢迎,反对它的主要是学者。不过当时教会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宣扬它的功效,而是出于非常世俗的目的。所以假如当年没有这件事,今天我们也看不到圣彼得教堂、西斯廷壁画了……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在说虾米啊)……

告解(忏悔):天主教圣事之一,想必代表性场景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在耽美文里常常给XXOO创造机会||||||(呃,其实我对其可操作性一直很疑惑,那个隔着大厚板的啊,怎么够得着人家呢……)教派争论的焦点是赦罪权的归属问题,新教认为是教士在行使此权而加以反对(因为只有上帝能赦罪),而天主教认为赦罪的确实是上帝,但教士是助人悔改的媒介。所以卡尔洛夫面对罗马使节时非常愤怒地拒绝了。而之前兰德克(别告诉我不记得那是谁,泪)去找莱涅时,后者恐怕已经很久没有遇到如此虔诚地履行它的人了,所以反应会那么奇怪。也许是想起了固执的某人吧~~

异端裁判:其实很大程度上,异端裁判的历史都被妖魔化和简单化了(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开始),其实相对于中世纪世俗法的残酷(最近看《海盗风云》倒是满有感触的,呵呵),教会法庭反倒是继承了古罗马的法理观念,原则上允许被告作辩护,不许严刑逼供,审问要有证人在场等等(所以莱涅就是拿这些原则质问审判官的)。当然,理论和实践不能等同,特别是在审判异端的法庭上,这些保护被告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给后人对宗教裁判所的诟病留下了根据。连续询问莱涅并惹怒他的问题,来自《尼西亚信经》,是基本信条的一段表达,一般信徒都能背诵。我想异端裁判十有八九会问这个,虽然不一定有用……

世界之灰

第三部 黄金时代 二十六

章节字数:5488 更新时间:08-09-15 20:54

他把自己关在黑暗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寂静中只听见自己带着嘶嘶的呼吸,伴着沙漏里的沙子下落的声音。这期间或许有人来敲过门,或许没有,但他对此毫无察觉。突然巨大的钟声响起来了,不容抗拒地荡涤着黑暗,充斥了整个空间,震得人耳膜发痛。他吓了一跳,第一个念头居然是:那是丧钟吗?为谁的葬礼敲响?

突然门被打开了,莱涅反射性地跃起来。没有光线他也知道来者是谁,那已经无比熟悉的气息再次包围了他。“你在干什么?”阿尔布莱希特不耐烦地问,把厚重的窗帘全部拉开,耀眼的白昼流泻进来,刺得他皱起眉头,抬手捂住眼睛。“来吧,开始了。你还要等多久?”他拽住他的胳膊,迫使他向外走。“不不行!”他下意识地惊呼道,挣扎起来,“我现在还不能……”

“您在说什么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