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从那几个倭人口里审出来的,命小人带来。”吴三捧出一个蜡丸,从蜡丸里扯出一块布来,上头笔画弯弯曲曲,画了简单的示意图,下头盖了个奇怪的印鉴,字瞧着像是汉字,但又缺胳膊少腿的看不出来。

“是倭人的印鉴。”小林看了一眼,道。

至少他们的船队遇上了倭人,是确凿无疑的了。

戚时微便叫梧桐去叫醒五娘,让她身边的人来认了一回脸,果然也认得吴三。再看商号印鉴,也能对得上。

她一摸自己手心,发觉汗津津的:“金陵城中乱得很,我也不知你家主子现下在何处,但我能将你送去府衙,让上官有些防备。”

吴三当即叩了个头:“多谢贵人!”

他到这会还闹不清戚时微身份,一口一个贵人的喊,戚时微也懒得纠正他,只对小林说:“你派人带他过去,都交给你了。”

裴清荣离去前,必然也给小林手上留了东西,他又是个能办事的人,戚时微毕竟不便在外头跑动,交托给他是最放心不过了。

“是。”小林一语不发,弯腰一礼,便带着人去了。

“六娘,”五娘道,“你看这事,几分真,几分假?”

“我也不知道,”戚时微道,“但我只叫小林带他过去,小林那样聪敏的人,必然不会替他打包票。届时,吴三在上官面前再原样说一遍,就全看上官的判断了,他们晓得的总比我们多。”

“说得也是。”五娘点了点头。

“至少,如果万一是真的,我们得把这个消息快些传过去,免得出什么差错。”戚时微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幽幽叹了一口气。

裴清荣可还在前线,她只盼战事越小越好。

两人夫婿都在前线,五娘也心中担忧,但此时再担忧也是无法,能做的都已经做了。戚时微与五娘对坐一会儿,都是无话,各自回去睡了。

戚时微心中揣着事情,觉就少,翌日清晨起身,小林已经回来了,向她禀报:“九奶奶,城中如今没有府尹,卫所指挥使带兵在外,只有副指挥使带了几千兵马守城。小的带吴三找到了副指挥使陈大人,陈大人说会增派人手,有所防备。”

小林很有条理,几句话就将一晚上的奔波说完了。

“好,”戚时微松了口气,想想又道,“你要不要也将消息给九爷送一份去?”

裴清荣现在还不知道在哪一处前线呢,万一卒然遭遇倭寇,岂不要吃亏?

“小的正有此意。”小林一抱拳,道。

“你自带人出城去,不用管我。”戚时微道。

“不可,”小林道,“九爷吩咐过,我需跟在九奶奶身边,一步不能离,只需派两个侍卫出城即可。还请九奶奶准许小的调动侍卫。”

裴清荣临去前吩咐过,万事由戚时微做主,因此小林这会要调动两个侍卫,也来先求戚时微允准。

小林对九奶奶在九爷心里的地位很有数,万万不肯离开调两个侍卫还好,他们人手充足,但他要敢把九奶奶撂在金陵自己走了,九爷一怒,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行,你去办吧。”戚时微当机立断,答应得很快。

不过一日,金陵城中就仿佛有了些变化。

街道上巡逻的士兵变多了,街面上的人变少了,气氛一片肃穆。

小林回院后,又带回了一个消息,副指挥使临时封了金陵城,不许进也不许出,从藏兵器的武库中拖了不少东西上了城墙,据说有强弩和鸟铳,还给城墙上的火炮填满了火药。

据说,副指挥使还派人去了临近城池送信,叫沿路几地都加强防备。

戚时微总算放下心来。

这个新年就在有些紧张而萧条的氛围里匆匆而过,一直到正月十一,眼看着年要过去了,都没有新的消息传来。

正月十二,似乎有采樵人在钟山上远远看见火光,急急来城下报信,金陵城内开始战备。但大部兵马都在前线,如今能做的,只有居城而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