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天竺原有之物,但中国大多佛门徒们仍不加以研究,以此经为“正典”,且作为盂兰盆会的根据。此经或由天竺僧侣和中国僧侣共同合着而成,或由精通梵文的中国僧侣所著亦未一定。“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亿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毕竟,释迦牟尼的教团是纯粹的修持者的集合,与偶像崇拜毫无一点关系,这是由于跟随佛陀的人们其真诚的教门态度所致,能保持了这纯粹也是由于古代的王朝环境所造成。原来,天竺人或个人或王朝,在各种机会中需要教门仪礼,如缺少了则简直不能活。为这个目的而有了世袭的职业的教门家婆罗门。因此,在教门仪礼上,佛门僧根本没被人请求过。”
所谓数典忘祖,是因为在释迦的原始佛门教团中是严禁为死者举行教门仪礼的,但自佛陀死去后,后世的无神论的理论到底满足不了信多神多鬼的天竺人民的需要,有关死的仪礼也逐渐钻进到佛门教团中来了。但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能证明在释迦的教团中曾举行过像中国的盂兰盆会的痕迹。在天竺古时,就有这一种的祭典是发源于释迦佛降生以前的,意义是庆祝平安,就是在雨期中已平安度过,而又要干季,要开始活动的庆祝按天竺旧四月起至七月止为雨期,而在佛在世时再加入阿难说请看盂兰盆经,及目莲说,而形成为盂兰盆会的行事,是申明佛的孝道及施舍供佛及僧的法要,用盆盛五果百味及种种日用品送给僧伽的节分,其用意是在舍悭贪及孝养父母为宗旨,这个行事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其目的就变相了。”假定在天竺曾有过此节,并也有此盂兰盆经,但这个根本和今日中国的盂兰盆会的性质迥然不同,已经离这部“正典”十万八千里远了,这个行事的“变相”似乎也太厉害了!与其美其名曰“变相”,毋宁老实地说盂兰盆经和盂兰盆会是迎合了中国人的骨口,都是在中国诞生的东西为妙!民间所传祖灵和亡灵回来的信仰是与佛门无关的,每年七月初一起至月底止开鬼门放鬼出来受人间供养,此种俗说根本与佛门无关……。这到底是古来的民间信仰,不应推到佛门身上去的。
但佛门自唐代后即顺水推舟,为了适应一般人民之需要,而竟靠着这盂兰盆经为本,拉拢了民间开闭鬼门的传说,在七月十五日大行其各种所谓救度死人的祭礼了。说也可怜之极,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还都被蒙在鼓里,每逢盂兰盆会时,照例延请僧侣为亡魂超度部份佛僧虽知这种超度无用,但都将错就错,以博得生活费用,但竟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原与佛门无关,不单祖先和故人之灵不能从地狱被救出来,自己还白费一大堆心血与金钱呢!今日不少僧侣大都解释替死人念经,不是为要超度死人,而是要死者的亲友藉此更精进于佛道,以致获得解脱,但一般人民却并不如此想,既不为死人,何必要花钱请人念经呢?盂兰盆会在中国开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五三八年,相传在同泰寺最初陈设盂兰盆斋,当初唐时,此法已广及官民之间。有据可查的我国盂兰盆会起源,是在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七月十五日赐盂兰盆于章敬寺举行兰盆圣会为盂兰盆会的起源。梁朝高僧宗怀说:“荆楚岁事记所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于本日举行盆会”。梁朝起自五○二年至五五七年。属南北朝皇朝,离唐代宗约有二百余年,“七月丙戍,内出戍兰会赐章敬寺,设七庙神座,书尊号于幡上,百官迎谒于光顺门,自是岁以为常。”这个七月系指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的七月––龚,佛门密教僧不空金刚着眼于景教的为死人祈禳,而于七六六年开始了为死者法会,盂兰盆会亦于是时开始。在梁朝时在佛门寺院中也许曾举行过盂兰盆会亦末一定,但根本没受人注意。直到唐朝才受太宗所鼓励,先施行于各宫观,然后才逐渐普遍于民间的,此时也许已是宋代了。唐朝的皇帝虽然对各教门包括景教祅教等在内,宽大为怀,但各教门似都已成了帝室的御用品,各教门都要为皇帝祈福。当七四二年天宝初年时,唐玄宗曾令大将军高力士到景教寺院中供奉了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等五代帝王的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