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遭之人,都生了一丝畏惧。

那人见魏修晏不语,又见他也穿寻常衣服,不着官服,知他是在微服出行,便对魏修晏笑道:“我是崔五!郎君忘记了吗?”

其实,魏修晏一见崔五眉上的疤痕,便认出了他。但是,当他目光扫过崔五手中的剑柄上,挂着的那个大红的剑穗,眉头不由微微一蹙。

几年前,他入大理寺的第一桩案子,便是同义坊一位参军的灭门案。这案子牵涉了几位江湖中人,崔五,便是其中之一。那一次,他被同门兄弟陷害,差一点落得身首异处。

不过,后来魏修晏查出了案件真相,还了崔五一个清白。

也是那次,崔五告诉他,江湖上的人,有时也会为他人“办事”。“办事”之时,兵器上会挂上红色的穗子。这穗子便是告诉其他江湖中人,生人勿近,莫要搅了人家的事。但是,他崔五,从不做杀人越货这些不义的勾当。

事实也的确如此,魏修晏查遍了崔五的经历,他确实是个胸怀大义的江湖人士。只是有些意气用事,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了。

崔五见他瞧自己的剑穗,便坦诚道:“魏郎君,我从岭南来,方下了船,要去太原府“办事”,不想在此处遇见郎君。几年未见,郎君仍旧是当年风采,我崔五见了,欢喜得紧。”

崔五混迹江湖许多年,打打杀杀见过不少,却惟独不大会说漂亮话,这几句话,说得甚是笨拙,但却发自肺腑。

魏修晏被他的真诚感动,微微一笑道:“多谢义士挂念。”

二人皆是不善言辞,这两句话之后,又都沉默不语了。

崔五见魏修晏要上船,便拱手与他拜别道:“魏郎君,我崔五还有要事在身,咱们江湖再见!”

魏修晏也一拱手,也拜别道:“崔义士前路平安,来日方长。”

说罢,二人朝着各自方向,阔步前行。

魏修晏上了船后,于船头远望,看见崔五宽阔的肩背,在人群中逐渐远去,心头微微涩然。

如崔五这般的江湖人,重情重义,于江湖之中,用自己的本事,维护着心中的道义。而那庙堂之上,翻云覆雨的皇亲臣子,却背地里行着令人不齿之事。江湖与庙堂,在义与不义中,犹如两重天地,暗波汹涌,险象环生。

是人之本性使然,抑或,是这世间本就黑白错乱?

这时,魏修晏的耳边,忽然响起她澄澈的声音:“儿知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①”

魏修晏摇了摇头,默然勾起唇角,方才又钻牛角尖了,怎的她能明白的,自己却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