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2 / 3)

看朱家还有余福还能存续下去,朱家自能延续。如果朱家祖上不?积德,合该断绝,也不?是?我一人之力可以挽回的了。

“我像一块木柴,烧得热烈,火焰高涨,烧成了炭仍能煮饭,如今已烧成了灰了,就洒了吧,让风吹到天上去吧!不?想再把这把灰也拿去沤肥了!”

又絮絮地对祝缨说: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我受的屈辱也够了。

既然荣辱不?由己,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再活着,我的心?意愈发难平。

我不?知还要?怎样才能畅快地活。

笔锋一转,她对祝缨说:须眉男儿,当自强。三郎不?会久居人下的,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的时候如果还想着我、觉得我没那么?可恶,路过家乡来?给我烧一刀纸就好了。

她回忆了许多祝缨童年时候的事,说祝缨小时候就聪明,一听就会,她当时心?里?可不?是?滋味了。因为她的儿子大郎正经学?全天的,祝缨就只能听个半天,祝缨还不?能天天听课,还得出去挣钱。但是?大郎常说,学?得不?如祝缨。她好强啊,好强了一辈子,不?是?很?想让祝缨旁听的,最后拗不?过儿子儿媳才点头的。说希望祝缨不?要?记恨自己当时的吝啬。

又提到了张仙姑,说张仙姑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祝缨对张仙姑就话很?少,正事儿也不?跟她讲。做母亲的人,孩子亲不?亲近自己,难道感觉不?到么??张仙姑读书少,说话也不?够文雅,但却是?真心?关心?祝缨的。设若她有不?着调的地方?,祝缨也应该包容。而且张仙姑内心?很?不?安的,于妙妙又检讨自己,招了女婿之后是?想收拢女婿的,所以张仙姑是?酸了的,就会有不?得体?的地方?。这不?是?张仙姑的错。

接着又写了许多对祝缨接下来?“仕途”的劝告,说黄先生就是?个很?聪明的人,让祝缨仔细回忆一下黄先生的行事。又说了于平做事不?厚道之处,以及黄先生至少表面上的周全怜悯。接着又说了衙门中的处事,再三强调,自己是?个县衙世?代文吏出身的人,知道的是?县衙的事,京中大衙门的事她也不?清楚,但是?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祝缨。

这一部分?写得尤其的长,比之前于平跟祝缨吹牛时说的要?实在得多也细致得多,这份仕途经验足占了整封信一半的篇幅。譬如如何分?辨同僚,如何分?辨同僚之间的关系,怎么?办事,办事的分?寸、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完全照着正人君子的要?求达标就是?最好的等等……

最后郑重的强调:不?想跟儿子丈夫葬在一起?了,远远看着他们?的坟就好。真的,跟他们?在一起?,又要?操心?了。离得远一点儿,能看到他们?,又不?用听他们?质问为什么?早早就下来?了,为什么?不?把朱家照顾好。想操心?的时候离得远了,够不?着了,也就闲下来?了。如果能够这样,或许内心?就可以得到平静了吧。

可以了,可以清清净净的走了。当家主母,太累太累,就让她安安闲闲地死去吧。

“真好,我终于顺着自己的心?意,安排好了一件事了。”她最后说。

信和东西?是?托黄先生捎的,送完信,她回家之后刚好是?个离开人间的吉日。估计祝缨收到信的时候已经上京了,官司也差不?多了,亲也认了。希望祝缨和花姐在鲜花着锦中看到她的信可以有耐心?地看完,也不?要?觉得扫兴,能够好好想想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如果还想着她,这会儿在京城了,回乡也来?不?及了。

然而,于妙妙这件事也没安排准。正常情况下于妙妙的信应该是?在祝缨她们?抵京办完事之后才能到达,但是?下雨延缓了行程、黄先生假公济私,发了个快传。他们?这一路离京还有些距离的时候,信就到了!

于妙妙将一封信写出了一本?书的厚度,祝缨又从头读了一遍,祝缨jsg现在思考一件事于妙妙也给花姐送了东西?,有没有给花姐写信告知同样的内容?如果没有,要?不?要?现在就去找花姐,告诉她于妙妙